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尾頁
   92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1#
發表於 17-6-21 13:03 |只看該作者

結論


對於每一個眾生來說,生命就像一個不斷進化的心

靈。在每一生當中,我們都應該學習及更瞭解存在

的法則。如果我們瞭解以及跟隨這個法則去生活的

話,那麼我們將會投生於更快樂、更高尚的地方。

如果我們違反了這個法則,傷害別人,我們則會墮

落到惡道去承受我們所犯的錯誤。


人類的生命正處於危如累卵的狀態。在人道

以下正打開著苦道之門。這就是為何從過去到未來

的許多聖人,會陸續地如無人理睬的改革呼聲般,

前來告誡我們。人類的生命是非常殊勝的,在這裡

我們製造很多的業,不像其他道的眾生,大多數都

在承受著前世所造的業報。比起天界,我們更清楚

地看到苦及其逼迫性。同時,不像其他苦道眾生,

我們擁有能以精進來脫離難以忍受的輪回之苦的福

報。佛陀說,能夠投生為人是非常稀有的。難得就

如一只在廣闊大海洋裡的瞎眼烏龜,每隔一百年才

浮到海面上來透一口氣,能成功把自己的頭穿過大

海中漂浮著的一塊木軛上的眼狀小洞。* 這意味著

我們可能要等非常長久的時間才能再次獲得人身。


生命苦短,而人的壽命平均只是七十年。如

果一個人他現在已經四十歲,那預測他大概只能再

活三十年。若他醒覺到他只能再歡慶三十個新年的

話,這並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如果我們嚮往聖

潔的生活並想跟隨此聖道,我們就應該知道佛陀曾

指出老年不是適當的修行時期*,因為那時的體力

與精神已經退化了。死亡就好像如影隨形地跟著我

們的殺手般。如果我們執著於所愛的人,那他們的

死亡一定會帶給我們極大的痛苦,除非是我們比他

們先死。死亡一定會到來,就如晚上緊隨著白天般

的肯定。我們必須幫助自己,因為沒有其他人能幫

助我們。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業。佛

陀的綸音已明顯地闡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假使我們無法遵循整個綸音的啟示,

至少也得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相應部》第56.5.7 經。

*《增支部》第5.54 經。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2#
發表於 17-6-21 13:08 |只看該作者
【師公法語】

1.12.13 我們是破壞大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人,因為我們不自然、還有自我,它會破壞法、破壞大自然環境。這個自我焦急躁熱,燃燒身邊的人:燃燒父母、燃燒周遭的人。我們燒自己還不夠,還要燒別人、燒樹木、燒動物、燒自己。心裏頭沒有湼槃。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3#
發表於 17-6-21 13:32 |只看該作者

正見


佛陀在《中部》第117經(Mahacattarisaka Sutta,大四十經)裡指出,若一個人要修習八正道必須先具有正見。正見為首要原素,它將致使八正道的其它原素如正思維、正語......的生起。換言之,未具有正見的人尚未進入八正道。所以,獲得正見是極其重要的。獲得正見同義於證得“入流”(即已成就初道或初果),亦意味著他已獲得“法眼”(Dhammacakkhu)。


依據《中部》第43經,獲得正見需要兩個條件:另一個人的話語(即他人教導我們佛法)及徹底的思量(Yoniso manasikara)。所以,佛陀常強調聽聞佛法的重要性,並稱呼他的弟子們為‘聲聞弟子’(Savaka)。該篇經文進一步指出,要達至解脫或證得阿羅漢,除了需擁有正見以外,還需要輔以五個條件:持戒、聽聞佛法、討論佛法、修止及修觀。這說明了于八正道修習的始端,以至獲得解脫之前的最後階段,聽聞佛法都是重要的。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4#
發表於 17-6-21 13:46 |只看該作者

在《長部》第16經裡,佛陀告訴我們:“以自己為明燈,以自己為皈依處,不以他人為皈依處;以法為明燈,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它為皈依處。”

換言之,佛陀勸告我們要依靠他的教法及我們自己的努力,而不要依靠其它事物。


故我們應依循佛的教法而不是 "佛會保佑我們"啊!


男爵府

積分: 8534


145#
發表於 17-6-21 14:3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師兄師姐你們好,我黎緊會舊曆6月19日皈依,當日穿海青,想問到時鞋要穿什麼,同埋要留意什麼,謝謝


大宅

積分: 1516


146#
發表於 17-6-21 14:54 |只看該作者
waiwai2468 發表於 17-6-21 14:31
師兄師姐你們好,我黎緊會舊曆6月19日皈依,當日穿海青,想問到時鞋要穿什麼,同埋要留意什麼,謝謝
...

通常海青是配白襪+羅漢鞋,但因應不同地方,情況可能不同(有些地方可能環境需要穿平常的鞋),最好向有關講堂/道場查詢。

例如之前,佛光山在紅館舉辦,皈依五戎弟子要撘衣,穿普通鞋。
皈依三寶的,穿便服。


大宅

積分: 1516


147#
發表於 17-6-21 23:09 |只看該作者
happywl 發表於 17-6-21 13:46
在《長部》第16經裡,佛陀告訴我們:“以自己為明燈,以自己為皈依處,不以他人為皈依處;以法為明燈,以 ...

對啊,依法不依人!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8#
發表於 17-6-22 12:51 |只看該作者
sailorjupiter 發表於 17-6-21 23:09
對啊,依法不依人!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49#
發表於 17-6-22 13:0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22 13:17 編輯

人們不明白,無論一個人持戒與

否或知道與否,業力的定律是宇宙普遍的真理,且

會公平地對待一切眾生。佛陀並不只是對佛教徒說

法, 而是為一切眾生說法。世尊也說, 無論佛陀

有沒有出現於這個世間, 這些不變的法則— 佛法

宇宙的真理,無時無刻都在運行著。皆因眾生

沒有覺悟到它們的存在, 所以佛陀才將之揭示並

教導我們。無論我們聽聞佛法與否, 我們仍然受

制於這不變的原則。任何人行惡或傷害他人將遭

受苦報;同樣地任人何行善及利益他人必會獲得善

報。


故有作過惡便要接受因果的審判, 不管人信或不信因果。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0#
發表於 17-6-22 13:11 |只看該作者

行善


這是指利益他人, 或行持慷慨好施。佛教徒稱之“佈施”(Dana自私是人的本性。這可以從幼兒需要我們的哄勸和教導才懂得與人分享或施予中觀察出來。遺憾的是, 大部分人在長大後仍然保持著自私的性格。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地布

施,直到慷慨成為我們的本性。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1#
發表於 17-6-22 13:15 |只看該作者

佈施的方式


般上,行持佈施既施捨物資。然而,我們也可以佈施體力或愛語(說同情、感恩

及勸導的話語)有些人甚至為了高尚的目標而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生。知識的傳授能為他人帶來巨大的利益。譬如傳授一個人謀生之技或一技之長,讓他賺取生計, 比佈施他一頓飯以解決一日的生計來得更有意義, 因為這是幫助他一生的。眾多的佈施當中, 佛法*的佈施是最無上的。瞭解佛法所教導我們有關一切現象之法則是極為重要的,因

為這能使我們依循這些法則生活, 而避免在這一生或來世遭受痛苦與煩惱。



*佛陀的教義—有關實相或真理的教義。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2#
發表於 17-6-23 13:04 |只看該作者
【師公法語】

1.12.15 自己訓練自己、發展自己。我們要自己修自己,沒有別人能替我們修行。持續地修,很快就習以為常。

龍坡間夏《父親的寶藏 - 高尚之道》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3#
發表於 17-6-23 13:12 |只看該作者



適當運用財富


佛陀說,一個人應該把他的財富適當地分配於四方面*



  • 讓自己本身、家庭、依靠者及朋友快樂。


  • 保障自己以面對不幸時能安全度過。



  • 佈施親戚、客人、統治者、天界眾生及鬼



道眾生,並與他們分享功德。


  • 供養有德行並誠懇地過著聖潔生活的僧人



及修行者。



*《增支部》第4.61經。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4#
發表於 17-6-23 13:1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appywl 於 17-6-23 13:21 編輯

四畝福田*能帶給佈施者很大的功

德,即佛陀、僧團、母親與父親。佛陀已進入涅

盤,而僧眾及尼僧則代表著僧團。


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為食物、衣服、醫藥

和住宿。這些也是僧人的四種必需品。食物的佈施

讓人長壽、有力、美貌與快樂。所以佈施食物者亦

將于未來得到同樣的果報。在這四種必需品當中,

供養住宿于四方的僧人(即建立寺院)可獲得很大

的功德。這功德甚至遠勝於供養佛陀與佛陀的弟子

們,因為寺院的建設可以幫助僧團永存下去*。再

者,佛陀說,若在供養必需品于僧眾時,僧人因該

佈施而獲得定力的話,那麼該佈施者將會得到無窮

的功德。

父母是我們虧欠最多的人。虧待他們將使我

們遭受極大的惡報。


*《增支部》第4.4 經。

*《增支部》第9.2 經。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5#
發表於 17-6-23 13:20 |只看該作者

為何要行善?


鹽與水的譬喻


有些人或許會問:“我為何需要

行善?我不做惡事及不傷害別人不就足夠了嗎?”

在無可計數的過去世中,我們所累積的許多惡業會

在我們這一生中製造問題。佛陀闡釋唯有於這一世

多行善, 方能減少因過去的惡業所引起的果報*


世尊把惡業比喻為一團鹽,善業比喻為水。若把這

一團鹽放入一杯水中,那杯水就鹹不堪飲了。但

是,若把那一團鹽放入河裡,它的鹹性將因此而被

淡化。同樣地,我們現在所造的善業將淡化往昔所

造惡業的果報,除了一些非常嚴重的惡業,如弑自

己的父母。

*《增支部》第3.99 經。



複式洋房

積分: 103


156#
發表於 17-6-23 14:08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我由細到大已經信佛,全家人都相信因果,佛個道理令我到現在都有善良心
最愛分享小童打扮,無論小男女童咩衣著,我都有興趣,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7#
發表於 17-6-23 14:43 |只看該作者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8#
發表於 17-6-24 12:24 |只看該作者
emilylove2005 發表於 17-6-23 14:08
我由細到大已經信佛,全家人都相信因果,佛個道理令我到現在都有善良心
...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59#
發表於 17-6-24 12:25 |只看該作者

欲樂享受的危險、無明和腐敗

危險


欲樂享受的危險在於它會令人陷於追求越來越多的欲望。人們在受到欲望的刺激時,欲火會不斷的熾盛而不稍息。更何況,欲樂享受並不是永恆的,它會隨著人的福報享盡而告終。


侯爵府

積分: 20399


160#
發表於 17-6-24 12:29 |只看該作者

無明


享受欲樂是無明或無益的,因為欲望是無法被滿足的。沉溺于感官享樂的眾生,對生命只有一面的認識,以為生命就只有享樂,而不知苦趣(輪回)正等著他們。他們也沒有察覺到通過止惡行善而修福的迫切性,或努力脫離輪回。相反的,他們繼續消耗所積得的福報。直到有一天當所累積的福報消耗殆盡後,他們將墮落到較低的輪回之道。


首頁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