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2.1K

【家庭旅行】外遊腸胃炎點算好?

腹瀉是外出旅遊最常感染的疾病。本來開開心心嘅行程,改為不停找洗手間。美食當前又無份享用。更嚴重者要留守酒店或找當地醫生。浪費了金錢,亦浪費了難得的假期。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约有一千萬名旅客患了外遊腸胃炎(Traveller's diarrhea)。特別是香港人經常去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就有好多病例。其他高危地區是印度(導遊朋友說十個香港團友九個疴),中東,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原因是這些地區的食水潔淨程度比較差和餐廳的衛生管理落後。所以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出事。

約90%的個案都是由細菌引起。最常見是大腸桿菌,空腸曲狀桿菌,沙門氏桿菌和桿菌性痢疾等等。什麼食物最容易中招? 未完全煮熟的肉類,蛋類,海鮮和儲存不當的奶類製品如雪糕。水源不潔亦是大問題。不喝未經煮沸的水自然是常識。但你有否想過餐廳是用什麼水來製冰和冼菜(沙律)?除非你日日食杯麵或每餐都去五星級酒店,否則都很難避免。另一點要注意就是進食前要洗手。如果所到之地方落後,可自備酒精搓手液。

一般外遊腸胃炎病徵是腹痛,肚瀉,嘔吐和發燒。如果由細菌引起,病徵可持續3至5天。病毒(如諾沃克和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病徵通常只維持1至3天。諾沃克病毒引至的腸胃炎的特徵是嘔吐多於肚瀉。

大部分人不需要藥物治療也可痊癒,最重要是避免缺水。但一定要喝清潔的水,如蒸餾水或經煮沸的水。電解質亦需要補充,可以喝運動飲料或出發前買定脱水補充液配方(Oral rehydration therapy)。盡量不要進食奶製品和油膩食物。假如真的不想因腸胃炎延誤旅遊行程,可在出發前跟家庭醫生商量拿些止疴藥和抗生素應急。藥物雖可縮減病患日子,但對身體健康之讀者不是必要的。抗生素亦要根據個人病歷和旅遊地點作出選擇。

假如病情持續多於5天,出現缺水(可留意小便減少)或排血便,便要在當地找醫生診治。回港後,腹瀉持續亦要求診,有機會是寄生蟲感染。

旅遊最重要食得安心。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3歲男童肚子劇痛大喊「媽媽Bye Bye」後昏迷不醒 送院揭急性腸胃炎

【親子急急問】小朋友成日跌親可大可小!8大原因家長勿輕視

【悲痛】5歲壽星仔疑患腸胃炎未癒 臥床發冷抽筋昏迷後猝死

第四波疫情殺到! 30分鐘殺滅99.9%病毒有法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