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長期戴口罩,竟會影響小孩語言能力。台灣一名四歲的男童,上幼稚園後被老師發現說話時口齒不清,建議家長詢問醫生意見。醫生發現小孩患上「構音異常症」,並懷疑是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都戴着口罩,令男童因看不到大人的嘴形和聽不清楚發音有關,值得大家觀察和注意。男童後來接受語言復健治療,已有很大的進步。
台灣的這名四歲男童由媽媽帶到澄清醫院求診,經過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的發音評估及語言發展篩檢測試,發現男童患上「構音異常症」。趙明哲表示,經檢測小男孩的智力、聽覺和構音器官均沒有問題,而再進一步評估其發音時,發覺他的發聲不準,常將國語的「湯」說成「當」、「哥哥」說成「顆顆」、將「通」說成「翁」。因此,醫生診斷其為構音異常症,並安排接受專業的早期語言治療。
更多文章:講大話不代表壞小孩 小朋友屢次講大話 皆因唔想父母對自己失望
男童的媽媽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又擔心把肺炎病毒帶回家,她下班回家後仍然戴着口罩與孩子相處互動。後來經幼稚園老師提醒,才發覺兒子說話的發音有問題,立即求醫。
醫生提醒 嘴形、面部表情和清晰發音最重要!
醫生指出,兒童在學習語言期間,是透過大人的嘴形、面部表情和清晰發音的聽和看,才算是完整的學習進程。一旦父母或老師若長期戴着口罩和小孩互動,相對上會影響兒童學習語言的進展。雖然仍未有明確的科學分析及論文,但由於今年出現新冠肺炎疫情,才出現這樣特殊的口罩文化,值得家長和幼稚園老師注意。
更多文章:家長教育五大法則 順利令孩子學會主動分享
醫生又指,由語言治療師帶領透過圖卡、故事書、口腔運動遊戲,進行嘴唇、舌頭、臉頰肌肉的訓練正確發音,每周一次約30分鐘,兒童家長在私人場合與空曠戶外也脫下口罩與兒童說話互動,男童在三個月以來已有很大進步,說話音準也愈來愈清晰。
適時脫下口罩與兒童對話和互動
目前學齡前6歲以下的兒童,發生構音異常的機率約10%,除了智力、聽覺、構音器官問題外,大部份是屬於機能性的構音異常,也就是學習某些發音比較緩慢,這些兒童經過專業語言復健治療幾個月之後,通常會有很大的改善。
醫生趙明哲也提醒,在新冠肺炎絕跡之前,外出戴口罩仍是生活的日常。
「家中若有正在學語的稚齡兒童,在透明口罩尚未大幅量產前,成人可以適時脫下口罩與兒童對話和互動,以免影響兒童的語言學習發展,再者,一旦發現有疑似說話構音異常現象,最好詢求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