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界工作近 30 年,前法興證券環球股票產品部董事李錦(Edmond)於2015年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轉移投身教育界,一邊修讀教育大學的博士學位,一邊透過到中小學舉辦課程、講座等,推廣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從此展開忙碌的第二人生。是甚麼讓李錦有這份衝勁?他說:「這是我的工作,是我想做的事。」
過去的經歷令李錦有不少曝光機會,也令他見盡無數理財不善的例子。曾經有年屆六、七十歲的老人拿着銀行月結單來徵求意見,李錦驚訝老人竟有不少高風險的投資,包括孖展、沒有派息槓桿式黃金外匯;也有不少中年人即使活到四、五十歲,仍然沒有儲蓄習慣,更反問「為甚麼要儲蓄?」
李錦不時到中小學開班教理財。
逾半中學生理財意識薄弱
不擅理財的情況,似乎並非只發生在長輩身上。2016年李錦曾在四間中學先後訪問了共400名中四、五學生及400名家長,當中逾一半受訪者沒有留意或認為不需要儲蓄,李錦認為這是個可怕的現象:「很難想像這些小孩長大後會如何運用金錢。如果35歲前沒有做好理財,老年難免會過得較困苦。」
選擇展開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李錦強調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項決定:「我看到社會有很多問題,小孩子和父母不時因為金錢相關的問題爭執,所以我自2009年起便開始計劃這件事。」
至於為甚麼選擇從兒童或青少年開始教理財?成年人對金錢的理解能力不是更高嗎?李錦說:「成年人確實較容易明白理論,但會否實行卻是另一回事。而小孩子像海綿一樣,你教甚麼,他便學甚麼。」他指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早於二十多年前開始鼓勵近二十多個國家推行理財教育,日本亦早已從學校層面推行,香港的高小及初中理財教育,則於近幾年由李錦等人開創先河:「我們除了到學校講課、預備教案,同時亦收集數據,研究學習理財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李錦以活動教學的方式令學生對理財產生興趣。
互動教學添趣味 學生入晒腦
理財牽涉多重槪念,成年人也需要花點時間理解,更何況是中小學生?李錦會因應不同學校和學生而安排適合的教材,例如教高小學生的第一課,是有趣的「洗手」課堂,讓孩子分別用水喉水和樽裝的蒸餾水洗手,來讓他們明白「珍惜勿浪費」的槪念。而小朋友的反應似乎不俗,曾有中一女生表示,平日很喜歡買原子筆,但上過「Edmond叔叔」的理財課後,學懂有節制地消費,有次看到一支很漂亮的銀色筆也忍手不買。看來從小學理財,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錦的兩個兒子現年分別為19歲及17歲。
「三年承諾」教兒子學等待
李錦和太太在教兩個兒子理財方面非常有心得,大兒子7歲時,兩夫婦為孩子們開銀行戶口存入利是錢,直至在孩子9歲時便讓他們接觸投資,李錦說:「我們向兩個兒子解釋,適當的投資是為了對抗通賬,我和太太出9萬,兩個兒子一人出5千,一家人合力投資,這讓他們學會等待,也明白會有風險。」一家人多年來曾先後投資外幣、金屬、債券、股票金融產品,一起經歷過賺與蝕。
李錦認為理財有兩大槪念,分別是「珍惜勿浪費」及「等待」。那些年仍有可觀收入的李錦,未有因財政餘裕而忽視理財教育,他憶述一次教導兒子的經歷:「有次我要到巴黎述職,當時7歲的大兒子問我可否帶他一起去,我說我去工作,三、四年後才帶他去玩。」其實這三、四年並非必要,但李錦認為這是教孩子基本理財槪念的良機:「如果小朋友不習慣等待,想要甚麼都立即到手,慢慢會養成胡亂消費的壞習慣,投資會變成投機,儲不到錢。當然,父母亦必須遵守承諾,三年後我真的有帶他到巴黎。」
李錦和太太在教兩個兒子理財方面非常有心得。
不過,辭去高薪厚職,跑去做零收入甚至要倒貼車錢、飯錢的理財教育,家人怎樣看待李錦的決定呢?他說:「當時我跟兩個兒子說,以後可能一、兩年才會去一次台灣旅行,歐洲等長線旅行免談。他們沒有任何埋怨,他們知道這是我的方向。」而李太太亦支持他的決定,在他面對壓力時給予無限鼓勵。
目前李錦最想寫好研究,順利讀畢博士課程,同時兼顧好每日一至兩小時的高小及初中理財教師角色,他的理財教育藍圖,暫定會一直拓展至2026年3月31日,最終目標希望政府將理財列入中小學課程的正規學術教案:「本來計劃做十年退休,後來再想多加一年,做十一年便退休,到時再做另一些對公眾有益的事。」
目前李錦最想寫好研究,順利讀畢博士課程,同時兼顧好每日一至兩小時的高小及初中理財教師角色。
撰文: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