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都常在生活中與他們解釋「風險」,而兩個孩子們都不時對日常中具「風險」的事情有著自己很多不同趣怪的解釋,往往逗人發笑。一般而言,很多時「風險」與「投資」都掛上關係,而我所指的「風險」是泛指一切可能預見及未可預見的風險,例如:避免在停於路邊的大車前後過馬路,因視野受阻或有盲點而影響判斷。還有一次深刻的經歷,讓孩子明白到「風險管理」的重要。
大約5年前,我們一家四口(當時大女兒五年級和小兒子三年級)在巴黎旅行,就在回程的當天,我們遇上了一群職業扒手,我和子女的證件、信用卡和現金都被偷去。因此,我和子女被逼滯留在巴黎,幸好丈夫尚有一些現金,但因工作需要,他必須先回香港,他為我們預訂了在中國領事館附近的酒店及早餐後,並拿走最大件的行李箱,便趕到機場。
在領事館幾經折騰(實在難以用三言兩語交待),我們交了111歐羅後,終於得到3張「入境身份陳述書」,身上只剩餘70多歐羅。我對孩子說:「我們少了很多錢,不能夠去吃晚餐了(其實午餐也沒吃)。」兒子立即說:「不緊要!」我接著說:「但我們可以去買麵包。」他大大呼了一口氣,說:「還好!我還以為甚麼都不能吃。」我們忍不住笑起來,暫時忘記之前的不快。
到附近的麵包店,兒子看見牛角包,就說要3個,因他真是要吃3個才夠飽。女兒接著說:「細佬,牛角包很貴,不如我們吃便宜一點吧!」兒子竟然立即說好。哈哈,其實牛角包也只是1歐羅一個。最後,我們帶著一條1.2歐羅的長法包回到我們的棲息處。
雖然已是數年前的事,但我仍深深記得當時在麵包店的場境和子女間的對話。
在那時候,我發現原來他們可以很懂事,沒有一丁點麻煩父母,即使遇到壞人及被人刁難,還一直安慰著媽媽,說事情很快便會好起來。
那晚,我多謝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愛護,讓我們更有力量去面對困難。除此,我也爭取與他們「上課」的機會,最有效的學習是從親身的經驗而來,從這個真實又具意義的事情,透過討論、反思及回饋,再深化一些較為概念化的知識。
(1)「需要」Needs與「想要」Wants
姐姐提議弟弟以1.2歐羅的法包代替3歐羅的牛角包,正好說出「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的分別,當時我們首要的需要是充飢及留備交通費到機場。在當時環境,牛角包確實是比較奢侈。
(2)風險的轉移
在我們點算損失的時候,我們同時檢視所購買旅遊保險的保障表,一起再估算當中的賠償和實際損失。購買保險,是其中一個有效轉移風險的方法,通過投保將不確定的風險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承擔,像這次出現的財物損失、簽發新機票和酒店及證件申領的費用,大部份都由保險公司作出理賠。
(3)人生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險
世事難料,作為父母也不能為子女一一擋去所有風險,縱使有理財知識和技巧,沒有認清風險和做好風險管理的功夫,亦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我有一位朋友,身居要職,自己有股票投資和物業收租,但後來一場大病,要付上一大筆醫藥費,亦停工了一段長時間,後來需要賣去其中一個物業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風險。若在能力範圍內,為個人及家庭安排了不同的保障計劃,萬一在風險或危機的出現時,能為自己及家庭提供到生活的支援。
另一方面,我也會讓孩子參與安排自己的保險計劃,基於年輕和健康條件良好,保費相對低得多,在孩子求學時期,由父母協助繳付保費,到孩子長大有工作,便自己繼續支付餘下的保費。這亦是我為他們安排的保護傘。
最後,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個正面、樂觀和有創意的人。在遇到困難時,能想到不同的、甚至100個以上的解決方法,而其中一個會不會就是「風險管理」的方法呢!
資料由富通保險理財顧問馬寶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