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TV節目《人住公屋我住公屋》熱播,呢d咁貼地嘅題材,只有ViuTV同港台先會做,如果係大台做,大概就會變左安樂蝸+更上一層樓,再call埋廣告插半套宜室而居有辦法,話俾你聽,200呎都可能住得好好㗎!ViuTV今次個重點相反,就係透過比較,等你知道香港住得有幾差,用心唔係好,都係鼓勵鬥慘,不過就意外開拓左一個新嘅房屋,甚至係對自由市場嘅新視角,就係完全市場主導,係唔係最有利自由發展呢個問題。
由於今次我主要唔係講個節目,而係節目中帶出嘅思考,所以我就只係Focus onn論點有關嘅內容就可以,所以歐美地區嘅集數我係呢度就暫時唔講了。因為無論文化、社會結構同資源都太大分別,可以參考嘅地方相對較少,所以我會重點講新加坡果幾集,我到底係個節目度見到d乜野。
禮失而求諸野
講起公屋就覺得可悲,窮生由7歲開始係公屋長大。深明以前公屋作為社會階梯的旋轉門是如何運作。到到而家係新聞上睇到公屋嘅失效,公屋反過來成為令下一代不能向上流嘅阻礙,真係喊出黎。更講返歷史,香港公屋政策始於1935年石硤尾大火,當時呢個政府係亞洲真係先驅,連李光耀都專程黎向香港取經搞「組屋」,今日我地捉兩個退休議員過去呻香港公屋點唔好點唔好,真係情何以堪。今日我地社會主流都認為我地應該要參考新加坡「組屋」黎解決房屋問題,真係禮失而求諸野。新加坡組屋嘅成功,仲唔單單係令到國民有屋住,我係節目睇到嘅係正正因為冇人要憂冇地方住,令呢20年新加坡慢慢係國際競爭力,在經濟發展上慢慢追過香港,拋離香港。我地信左咁多年自由市場,係唔係一個時候諗下,點解人地會咁掂呢?
住居問題還是置業問題,重要嗎?
再比較新加坡組屋同香港公屋,其實準確一點,組屋更加似居屋,因為組屋以「買」為基礎,有別公屋以租做基礎解決住屋問題。我係十年前曾經好反對以「買」為基礎嘅公共房屋政策,容許用政府資源去幫人上車,直頭係幫人炒樓,我當時認為政府只係有責任幫市民解決居住問題,唔係解決置業問題的。但係兩三年前我對呢個問題又有另一層睇法,呢個睇法係新加坡組屋帶俾我,就係以「買」為基礎,其實對市民,對政府都係雙嬴。香港的公屋雖保護左解決住居問題嘅原則(但居屋就破壞返),但係就造成左今日市民同政府都係雙輸嘅局面。
先租後買乎合現實
係度我又必先提一提,我唔係覺今是而昨非。我一樣係唔讚成而家嘅公屋同居屋可以自由買賣。而係應該透過向政府買/先租後買去重啟社會流轉嘅「旋轉門」。一方面,因為買斷,所以政府係唔需要因為增加出售資助房屋而增加赤字,用居屋嘅經驗睇,直頭會必賺。二來,面對赤貧家庭,可以先租後買,租期設限,令租住資助房屋不能千秋萬世。因為租住過程本身租金平,又可以係期間幫你儲首期,加上日後可以用強積金供樓,理論上只要你肯做,唔會買唔起。三來,就算你真係買唔起,又到左租期要搬,由於你已經享受左多年嘅租金優惠,之後出返私人市場,都好合理,你可以再排過入住資助房屋,不過要俾左非住過嘅人先。日後如果想賣左間樓,一定要賣返俾政府,以當時政府賣俾市民嘅售價做定價,政府再轉售俾輪候冊入面嘅人。如此一來,由於件事有返流轉性,申請人嘅入息同資產上限可以好寬鬆,因為一來政府唔怕蝕錢,可以不停起。二來又可以好似組屋咁,唔同發展項目可以針對唔同客群,提升生活質素。
公屋懲罰「獅子山精神」
因為而家個公屋玩法,根本係只有「有心人」先可以申請,單身人士我地唔講,因為你點搞都係排十幾年。所以單身人士多數要搭一個老人家先申請到。而一個2-3人家庭每月最高入息限額係$17,600~22,390,以一個新婚夫婦計,一人都搵唔到一萬,即係你要上樓,你一定要只得一個人工作,以一個窮人黎講,正常有咩可能容許只有一方出外工作?但係係公屋玩法之下,識玩一定咁樣玩。如此一來一對正常嘅年青人被迫一定要有一方係博殺期停工,正常人都唔會,咁最後咩人會入到公屋?大家心裡有數。
自由市場反封印了香港的競爭力
根據房屋委員會預算 2018/19中的租住房屋運作帳目 提到,單單因為出租資助房屋一年億十億以上,2022年仲會到30億以上,呢個無底深潭意味住你愈增加出租資助房屋,個包袱就愈大。然而,包袱都唔緊要,因為政府唔係一定要賺錢,但係我地睇效果,都唔見得係好。公屋輪候冊由保證3年上樓到而家5年都唔敢保,意味住由於私人市場抽升由資助房屋出現恐慌性需求(我唔認為呢d係剛性需求),居住成本佔了家庭收入超過一半,商業租金高昂又令產業變得單一,反過來對營商環境有害,亦都削弱左競爭力,此話何解?我地只要睇一睇新加坡,就清楚明白。香港人一直相信,好野,就係競爭出黎。因為大家有野追求,就會努力工作去改善生活,係呢個過程入面努力工作,花費,再努力工作,造就左港式競爭力。所以討論房屋問題我地會話,你想住好d,就要努力工作,買靚d買大d。公屋係養懶人,太多人住係公屋,社會就冇人推動,影響競爭力。right?咁多年我地都聽呢d係咪?我地睇下新加坡。80%人住係組屋,平均居住面積大香港1倍有多,具體d講就係3-4人家庭平均人地係住緊過千呎。新加坡人有冇失去左競爭力?新加坡已經過左香港。
其實好多生意,好多發展,係需要空間。空間唔係指土地空間,而係「想像空間」,當你個人唔需要再為生活煩惱,你先會有空間會諗野,去發展自己所長,去Think Big。當所有人一世人嘅終極目標就係層樓,好多理想就冇可能發生,因為香港好多人每月住屋成本佔左收入一半以上,好多人一世人都只係為左係香港安身立命,根本就冇空間想像衣食住行以外嘅事情,變相好少人會係後生一無所有果陣就投入去創業,去長遠為理想打拼。如果單純以港式競爭力想run,想改善生活,所以要努力工作搵錢過更好嘅生活,個結果就係,大家改善左生活,就會收檔,因為個重點係改善生活。而如果你俾空間人去發展,果d人就係為左「做好件事」而努力,所以點解香港難以出國際巨企,因為你幾想改善生活,你有返1億幾千萬你就會想收檔,因為你已經冇咩買唔到,冇咩享受唔到。唯有當你真心去「發展事業」,先可以做得更大,伸到去更遠嘅地方,呢個就係港式競爭力嘅盲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