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曾有報導意大利一位35歲「啃老族」因打散工月入不足而入稟向父母索求生活費,他認為父母有責任養他。這種情況從前在外國比較少見,因外國文化多是養育子女至成年,子女便搬離父母獨立生活,財政責任也自然是自己承擔。但很多報導也指出這「需要」似乎正在世界各地同時增長,房價,生活開支上漲等原因都趨化了下一代依靠父母生活的需要。然而這個案要對簿公堂,顯然不單是財政需要問題而是價值觀。去年曾有調查顯示67%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觀念已經不合時宜,逾四分一的六十後及七十後的父母表示仍要為成年非在學子女曾經或持續提供每月生活費用。
更多文章:家庭成員間的財務界線
近年更興起成功需父幹之說,社會好像從養兒防老走了另一極端。在父母眼中,不論子女年紀多大,都是被疼愛和願意照顧的。但是如若到達一個無界線的照料便會是溺愛。這界線也會因為社會氣氛的改變而變得模糊,而產生一些極端例子。
理財教育裡十分重要的不單是懂得理財,而是懂得或有能力為自己的需要承擔責任和作出合理預算。相信家長們都會認同,然而家長許多時在不知不覺間認為子女還小而不願放手,奪去子女的學習時機。記得筆者小學一二年級已有零用錢,自己有權決定選擇如何用那少額的早餐錢——買麵包還是買炒麵?又或者掉失擦子膠便得省回小吃的零用錢買回了。今天的孩子在這些基本的日常需要都是由爸媽或傭人代勞。難怪成長了仍理所當然覺得爸媽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更多文章:打機都可以學理財?5個足不出戶學理財貼士
未來是電子貨幣的世界,孩子更缺乏實體經驗學習,我們不可停留在只教孩子儲錢,慳錢的思維中。即使孩子只有幼稚園或初小也會經驗或目睹成人日常生活的消費情況。鼓勵家長積極找出日常生活理財生活學習時機。疫情或許讓大家減少外出,欠缺實體消費經驗。家福會理財教育中心最近獲得信安金融集團贊助,製作錢包學習工具,免費讓大家索取。歡迎大家睇片後答問題後便可免費索取,數量有限,額滿即止。
理財學習工具「當小幼兒遇上大錢包」
家福會理財教育中心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