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跟疫情有沒有關係,近來不斷收到借貸的推銷電話。或許疫情下很多打工仔開工不足或面臨失業,故很多借貸公司都發動宣傳攻勢;惟恐怕的是,借貸的人沒有認真考慮借貸的成本和自己長遠還款的能力,最終把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更多文章:【從小學理財】讓孩子真正明白儲蓄的意義—做與教的分別
投委會去年三月發佈的調查顯示青年人的管理財務表現效其他年齡層弱,管理債務如信用卡欠款情況亦令人擔憂。但從管理信用卡貸款開始學管理債務已太遲,我們開始接觸借貸行為多從朋友間的借貸開始,我們接觸的個案有不少是因為幫朋友作擔保人或直接幫人到財務公司借錢而引致自己財困。年青人認為借錢幫助朋友是義氣的表現,又或是不懂拒絕或保護自己。沙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內裡有句父親給兒子的忠告:「不要向人借錢,也別借錢給別人;因一旦借錢與人,往往人財兩空。」簡單而言,是親友間別借貸,莫放債 。心理學家研究也顯示人們多數只記得別人欠自己的債,却忘記自己欠人的債。那麼我們應怎樣教導下一代!
相信大部份的父母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不要向他人借錢,或簡單告知借錢不是一個理想的行為。然而,在成人世界裏並不能非黑即白的看待借貸,當我們進入成人世界便知道有時借貸是有其用處的,例如使用信用卡、做按揭買樓、向銀行貸款經營生意等等。這些都是繁榮都市的常態經濟活動,不可以單純的把借貸分割為好或壞的行為。而當小朋友有需要用錢,便有可能進入借貸行為中。例如,我家孩子,也曾於上學時忘記八達通沒有足夠現金,回家時便須向同學這借交通費。幸好同學一般都樂意給予幫助,如學生單單認為問別人借錢,便不是好行為,那麼便不能解決燃眉之急,所以重要的不是應否向人借錢或借錢給他人,而是應該教導他們「財務界線」這概念。
更多文章:【改寫孩子的理財人生】 勉強為孩子提供「最好」 不如學會知足
財務界線 - 你的錢是你的錢, 我的錢是我的錢
「財務界線」是的其中一個意思是指每個人應該分清屬於自己和他人的金錢。清楚知道借回來的錢是屬於他人的,需要歸還。也清楚知道別人向自己借錢便要考慮是否願意短時間甚至永久承擔屬於對方的責任。
一項外國研究顯示欠債率相對較高的人會傾向認為借回來的錢是屬於自己的。相反如若認為借來的錢是屬於他人的,這類人清還貸款的比率也相對較高,也較不願意借錢。商家如何應用這心理去鼓勵不習慣向他人借錢 —即財務界線比較清晰者的人去借貸,便是用一些較容易令人接受的說法去表達借貸,例如信用卡便是利用個人信用的工具去先使未來錢。事實上能好好管理財務,這也不一定是壞事。
我們應教導小朋友,讓他們清楚知道借回來的錢是屬於他人的,需要歸還。相反,如別人向他們要求借錢,便應了解對方借錢的原因,是有急需?為何自己沒有能力應付這需要?未來他又能否承擔這責任,即何時能歸還金錢。這樣問好像太無情了,但試想想我們向銀行借貸,銀行也會有相關的審批程序,才會願意批出貸款;當然那些都是較大額的,但背後的理論是沒分別呢!只是朋友之間很少會這樣做。事實上,如我們查問或了解時的態度是出於關心和了解,沒有質疑或否定對方的想法,被要求借錢的你(債主)理應是有權了解的。
更多文章:家庭成員間的財務界線
如若不想表現太斤斤計較而查根問底,便可教導孩子的定立一個財務界線,例如某個金額以上的借貸便需要清楚或了解清楚才借錢給別人,因為我們都知道,借錢給朋友或親人,是要預計對方沒有歸還的可能。即我們承擔了對方負債的責任,那我們便需要衡量自己願意承擔對方多少責任。讓我們好好教導下一代好好守住財務界線,做個理財達人。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中心 - 認可理財社工陳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