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對焦慮時,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杜絕焦慮再出現,而是幫助孩子以健康的方式面對焦慮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內活得開心自在,很想杜絕的痛苦源頭。但讓孩子減低感到焦慮的時刻,要做的並不是移除所有會觸發到孩子焦慮的因素,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接受焦慮,學習與焦慮共存,並從中做到最好。這個學習過程會漸漸讓孩子的抗壓能力變好,自然出現焦慮的機會也就會隨之降低。
2. 別因為孩子出現過焦慮,就拒絕讓孩子接觸任何新事物
有父母會認為篩選走孩子有機會感到害怕的事物,就會讓他們不再感到焦慮。某程度上這種做法是有效但暫時性。
孩子在遇到讓他害怕與不安的事物時,就會開始焦慮, 這都是孩子焦慮時正常不過的反應。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馬上把孩子帶離讓他感到焦慮的事物,這樣孩子就會學習到:當他感到焦慮並明確表現出來時,爸爸媽媽就會幫我解決這些令我焦慮的事物, 這讓孩子過分依賴身旁的人來幫助他解決焦慮/問題。
3. 表現出正面且實際的期待
在處理孩子的焦慮時, 我們要明白有很多東西都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 因為其中最治本的方法是讓孩子建立自信開, 學習相信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情, 都有能力面對, 同時我們也願意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對眼前的挑戰, 這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去面對未知事情的不安感。
4. 同理孩子的焦慮感
例如孩子很害怕看醫生,是因為到診所要打針,而打針的過程太恐怖太痛了。這種恐懼我們是不應該輕視的,而是應該聆聽並對孩子的恐懼展現同理心。 讓孩子明白到底他們害怕去診所,當中他們感到焦慮不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那就是打針。然後我們可以通過言語來鼓勵孩子,讓孩子相信他是可以面對自己的恐懼的:「我知道你很害怕,這是正常的。媽媽會一直陪伴在你的身邊,和你一起面對的。」
5. 避免問孩子引導性問題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對我們說出他們的感受,但要注意在引導孩子時,不要使用引導性問題。例如:「你是在擔心你下星期的期中考試嗎?」「你是在擔心你明天在英語課上的演講嗎?」這種問題會讓孩子更容易再次陷入「對同樣情況感到焦慮」的循環。所以我們來一起學習用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孩子說出心聲吧!例如你可以這樣說:「你對你明天在英語課的演講有什麼感受呢?」
6. 避免強化孩子的恐懼
在與焦慮的孩子溝通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詞與身體語言,不會讓孩子感到「這件事是應該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的」。
比如說,孩子曾經在與狗相處時有過負面經歷,那麼當孩子的身邊出現一隻狗時,您或許會開始擔心並焦慮:啊怎麼辦呢,我的孩子會很害怕嗎?他會因為這樣而尖叫逃跑嗎?他會怎樣做呢?然而這些時候,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原來自己在這個情況是應該感到焦慮的。這樣孩子對特定事物的恐懼與焦慮,就不容易會有好轉的機會了。
7. 鼓勵孩子在焦慮時學習忍耐
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對於孩子願意為了達成想做或是要完成的目標,而忍耐著焦慮所帶來的不安與恐懼;我們是很欣賞孩子這樣的努力,並為此感到非常自豪。
當孩子專注地在他的生命中創造不同事物時,這種享受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自然曲線——「習慣曲線」, 說明當我們持續接觸壓力源頭,焦慮就會慢慢下降,最後會降低到數值零。雖然下降的幅度不會馬上從高處跌到零,但是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代表著孩子正在學習克服他的焦慮。
8. 盡量縮短預期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為孩子減低焦慮的行動就是:盡量縮短預期。如果你的孩子對於看牙醫的預約感到緊張害怕,那就避免在前往預約前的幾小時前就跟孩子討論這件事,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焦慮與不安, 我們要努力縮短孩子感到焦慮的事情的預知時間。
9. 與孩子一起進行思考
有時候跟孩子討論一下,如果孩子腦中的恐懼成真,到底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的孩子會怎樣應對呢?
比如你的孩子很害怕跟你們分開,當他上學時,就會開始擔心,如果爸爸媽媽放學時不來接我,那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如果放學時爸爸媽媽沒有來接孩子的話, 你會怎樣做呢?如果孩子回答:「那我就告訴老師, 我的父母沒有來接我。」
然後你可以再問孩子:「那你覺得老師會怎樣做呢?」
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我覺得老師會打給你們,或是跟我一起等你們來接我。」
對於孩子來說,擁有一個計劃去應對他們所焦慮的情況,就可以減少他們腦中對未知的恐懼。這種應對焦慮,克服焦慮的方法,也是一個健康且有效的方法喔!
10. 嘗試以健康的方式處理焦慮
孩子們天生就有一定的洞察力,當他們看到你對著電話裏的朋友罵罵咧咧,他就會認知到你當刻的焦慮與不滿,也會知道原來媽媽當下未能處理到自己的焦慮與壓力。
在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我們可以嘗試冷靜地應對令我們焦慮與有壓力的情況,在孩子的印象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習到如何冷靜地應對焦慮,理解到原來媽媽這樣的做法,是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與焦慮相處。
總結: 願意去相信無論多壞的事情,最終都會漸漸變好的
最近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壞消息都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焦慮。我們都曾經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害怕,但我們要變得勇敢,願意去相信無論多壞的事情,最終都會漸漸變好的。而上述提及的十個方法, 都是我為孩子培養勇氣與自信,正確面對焦慮的關鍵重點。希望您都可以慢慢實踐嘗試,陪伴孩子擁有更健康的身心靈,成功面對更多挑戰!
資料來源: 兒童心理學家 郭博士 (Dr Rosa Kwok)